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美食文化 美食文化

印度游记_印度游记视频

zmhk 2024-05-06 人已围观

简介印度游记_印度游记视频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印度游记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印度游记的今日更新,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1.美丽的多巴湖——印度尼西亚游记2.适合旅行途中读的书

印度游记_印度游记视频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印度游记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印度游记的今日更新,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

1.美丽的多巴湖——印度尼西亚游记

2.适合旅行途中读的书有哪些

3.释迦牟尼头骨舍利?

4.为什么有人想去脏乱差的地方旅游

5.为什么说印度人的胃是铁打的?

印度游记_印度游记视频

美丽的多巴湖——印度尼西亚游记

       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就是曾经遭受印度洋海啸和大地震的岛屿〕有个人口稠密的城市叫棉兰(译音),在它的城市北方有个美丽动人的湖泊叫多巴湖,斜卧在印尼苏门答腊岛的马达高原,以她婀娜多姿的身段,静若清池,动如涟漪的气质,以及潋滟荡漾的碧波,烟波浩渺的湖光山色,水天相接的浩瀚,舒爽怡人的气候征服了世俗挑剔的眼光和高傲的感觉细胞。

        2003年冬天,我们一起在棉兰的七个同事,租了一辆中型面包车,半夜三点钟从棉兰市区出发,驱车前往当地人竞相传颂的风景胜地…多巴湖。依稀记得驱车前往多巴湖路上,开车的是一个当地中年男子,按照当地称谓叫“阿邦”,(印尼语“阿邦”意为“大哥,叔叔”)。极其熟练的在方向盘上转动着双手,光着双脚不停的踏着油门和刹车,嘴里不停的和着磁带中音乐节拍唱歌,带着我们无尽的向往在公路上疾驶。

        汽车亮着大灯,看到公路边已有不少商家开门营业,大多是彻夜不眠的饮食店,很多食品从未见过,不知如何食用,只找了家华人开的馒头店,算是吃了早餐。华人老板看到中国华人到来极其热情,又特地为我们每人做了一个福建口味的面条,完全免费,想到他们出国多年,在异国他乡打拚不易,所以我们在吃的时候就想走时一定会给钱。席间,看到许多燕子飞来飞去,完全不惧人类,十分好奇。老板如数家珍的告知,棉兰的血燕窝是东南亚驰名的精品,每家住户都为燕子准备了很多窠穴,并为燕子创造新家,而且印尼四季如夏,所以燕子已经成为当地致富的工具。在老板热情介绍以及对祖国、对家乡 思念 话语中,我们吃完早饭,并付清餐费后,按照惯例付了极多的小费,引得华人老板对中国人十分尊敬,依依不舍的送到车旁,并且抱了一箱当地生产的矿泉水作为回报,直到我们的车消失在他的目光视线内。

        开车不久出了棉兰市郊区,走近高约1600米的马达山,弯弯曲曲的绕山公路,不时在汽车费力的爬行下,进入高处,又不时在司机紧张的操作下,顺坡快速向下飞奔,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过山车。棉兰到多巴湖只有180公里,这么点距离怎么会告诉我们要开5个多小时,在这一路上我才明白了心中的疑惑——路太难开了,司机一路狂飙,从没有上到60公里时速。我曾怀疑车的路程表是坏的。

        天蒙蒙亮了,只见道路两旁成片绵延几十公里的橡胶树林,树干上挂着一只只盛胶汁的小铁皮桶;割胶工人穿着高腰套鞋,开着类似手扶拖拉机的车辆,不停的忙碌着,据翻译介绍,原胶应该是在有晨露时收获最佳。眼前不时掠过的还有成片的棕榈树,棕果挂在树杈,风一吹,一荡一荡的;道路两侧一垄垄的看不懂叫不出热带农作物,零星的散落在路边。

        清晨的山间森林公路,空气清新,路上极少看见车辆,在四季如夏的印度尼西亚,行驶在热带丛林中,并没感受到滚滚热浪,而是凉意习习,仰望苍穹,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傲然而挺拔,籁静的森林深处不时会被受到惊吓飞来的大鸟发出的刺耳怪异鸟叫声,使人心惊胆战,猝不及防之中,在目光中瞬息冲入云端,“阿邦”看着我们几位惊诧的表情乐不可支,心里充满着一种特殊的自豪。

        经过了近三个小时的路程,到达了马达山的顶峰,“阿邦”把车停在路边,在和翻译交谈的过程中,我们知道在这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景点。走下车来,看到薄雾中美丽的多巴湖悄悄露出她美妙的身影,湖的那边是山和低垂的天角和白云,气质是哪么的娴静,同时她又是晶莹碧透的,偶尔微风吹拂的湖面,把碧波从此处传向遥远的另一端。空气中充满着清新和水气,沁人肺腑。在脚下的悬崖边,还设有保证安全的观光走廊。早起而勤劳的马达族人,正在出售着不知名的食品。

        更有意思的是,看到有人来到景区,在一声声猴子尖锐的叫声中,成群结队的猴子从远处的树枝上,荡秋千般的迅速向我们靠近,老练的围坐在我们面前,伸出手向我们讨吃的,用屁股垫着双脚向我们翘首以待,并阻止我们有任何离开的企图,此时的(阿邦)满脸露出诡谲的笑容,看我们没带什么食物,随行翻译也很着急,经过和阿邦交谈,得知那马达族人有出售的商品,就是可以给猴子喜欢吃的食品,(阿邦)看我们被围困,满足的笑着,无奈之下,给了他约折合人民币100元的印尼货币----约10万盾,由他找来了当地族人,带来了猴子们喜欢的食物,顿时猴子们迅速窜过去,当地人不知说了什么口令,成群的猴子排列成行,向我们扮演着鬼脸,真是给了我们太多的刺激和新奇,看来那阿邦司机这一手绝招还真赚过不少钱,但我们却不恨他。等吃过东西,猴子们慢慢悠悠的离去。

        接下来的路程,总是在多巴湖身边环绕,时隐时现,又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多巴湖的身边。据资料介绍,多巴湖是印尼也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位于苏门答腊岛北部海拔900米的高原上。湖长72公里,宽24公里,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站在多巴湖畔,面对着浩瀚的湖面,顿有心旷神怡之感。这个深水湖,最深处达450米,放眼湖面,一片碧绿。由于这里海拔高,年平均气温只有摄氏22度左右,加之湿度极低,因而湖上终年气候阴凉,阵风习习,沁人心脾。

        放眼望去,那种摄人魂魄的美,无论用多少溢美之词,都显得那么单薄。风景真是美妙极了,周围群山环抱,树木葱茏,蓝蓝的天空,静静的湖水,洁白的云朵儿,绿绿的草坪,感觉非常惬意。在湖水的映衬下,煞是好看,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变化无穷的山景,风情万种,韵味无穷。也只有这仙境般的地方才能产生像星星索这般美丽的印尼歌曲。湖面上烟波飘渺,有如人间仙境,湖心中有一萨摩西小岛,湖中有山,山中有湖,湖山相嵌,云蒸雾集。

        多巴湖的美,最使人难忘的是那清澈见底的湖水,阳光透过云雾,柔柔的照在湖面上,湖水静静的荡漾着涟漪,似月光般的纯净,清幽,似碧玉般的纯美,冷凝。蓝汪汪、清盈盈。更象一块充满灵气的蓝宝石,镶嵌在山间林深处。又象一个风情万种美丽清纯的女子,用湛蓝柔和的双眸,安抚每一个走近她身边的人们,使人忘却前世今生的种种烦恼,了断世间尘埃千年轮回,想投入到她的怀抱中,倾诉,得到心灵深处的安慰。

        也许有人认为,这种美是人们笔下的神话,但是,当身临其境,你会知道自己的所有赞美语言是那么的贫乏无味。那是怎样的一种清纯、宁静、深邃。美得仿佛不真实,超乎想像,真不想说话,怕惊醒这美妙的情景,大家都默默的看着,许久没有半点声音。远处依稀可见的火山口,轻雾白云缭绕,又仿佛是热气上升。

        当时数码相机还是高档商品,我仅有胶卷机,(就是见到数码相机,内存仅为64M),在不停顿按快门键的同时,恨自己仅带来了二个135型胶卷,只能非常吝啬的挑选着景色,以致好多美景只能从取景框内 欣赏 。脑海里连想到,曾经去过的杭州,和那美丽的西湖,描述她有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多巴湖同样纯净得像一位多情的村姑少女,素颜如玉,青春靓丽,袅娜可人。无论何时,见到她,都会令你心醉的。远远看着那山水之间相依,仿佛是一对穿越千年时空的亘古恋人,演绎着一段奇缘异域的千古恋情。他以那山的厚重,给着她依赖的厚实臂膀,而她以那似水柔情,温婉动人是他依恋的精神乐园。他们的恋情依依相偎,生生世世,那是一种超然脱俗的宁静与自信,是荡涤尘俗的灵魂之美,这种美是销魂醉魄的,是留在记忆最深处的刻痕。

        美丽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有心想乘坐游艇到湖心中萨摩西小岛,可时间不允许如此奢望,只能沿着湖边走着看着,不忍心离开此情此景。黄昏时分,在原苏加诺总统行宫前,我们结束此次难忘的旅行,依依不舍的走到车前,此刻的司机(阿邦)变得非常善解人意,缓缓地开着,慢慢地行走,当我用刚学会不久的印尼语说出心中的感叹----山北久吧、多巴,阿古金达夹莫、多巴。意思是再见、多巴湖,我爱你、多巴湖。引得中年的阿邦异常的惊讶,缓缓地将车停在湖边,走出车门,跑到多巴湖边,用手中的杯子,把清澈的多巴湖水,满满的盛了一杯,双手递给我,口中喃喃地说“米侬、米侬。”我知道他是要求我喝了这杯湖水,在翻译的解释下,知道阿邦将纯净的湖水来表达他对爱他家乡的人的尊敬,湖水来自山泉,据说能治疗疾病和有助健康,他希望这湖水为我带来健康和幸运。在他殷切的目光注视下,我深深的喝上一口,把剩下的湖水灌进瓶中,得到司机极为满意的笑容,并深情款款的说了句“塔里玛夹期”,意思是谢谢你。表示他很感激中国来的朋友能懂得对他家乡山水的理解。然后跳上车,发动汽车,一路上极为平稳的开着车。

        凌晨的早起、游览的疲劳、难忘的美景、使我们陷入沉静。返程的路途上,再也没有来时的兴奋,我默默的想到,今生今世将不可能再次来到这美丽的地方,祈祷这片充满原生态的山水,在马达族人的看护下,永远保持这份纯净,这种清秀、这种使人难以割舍、充满大自然和谐美的圣地。不知不觉中,又回到灯火阑珊、人流如潮人间都市-----棉兰市。

适合旅行途中读的书有哪些

       第一卷 利立浦特(小人国)

       外科医生格列佛随航程途遇险,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被小人捆住献给国王。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在格列佛帮助下打败了同样是小人国的“不来夫斯古”,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来夫斯古帝国,使皇帝很不高兴。这时,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情急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扑灭,谁知却让皇后大为恼火。于是,小人国君臣沆瀣一气准备除掉格列佛。格列佛听到风声,赶快逃出不来夫斯古帝国,后来平安回到英国。

       第二卷: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游记。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人的心目中是个庞然大物,但一到布罗卜丁奈格,他就象田间的鼬鼠一般小了。格列佛被当作小玩艺装入手提箱里,带到各城镇表演展览。后来,国王召见他,他慷慨陈辞,夸耀自己的祖国的伟大,政治的贤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一一遭到国王的抨击与驳斥。

       格列佛在该国的第三年,陪同国王巡视边疆.由于思乡心切,他假装生病,来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天空中的鹰错把他住的箱子当成乌龟叼了起来.几只鹰在空中争夺,箱子掉进海里,被路过的一艘船发现,格列佛获救后,乘船回到英国.

       第三卷: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印度(飞岛国)游记。主要描述格列佛在勒皮他(飞岛)和格勒大锥(巫人岛)的游历。这些人的相貌异常,衣饰古怪,整天沉思默想。在科学院里,设计家们正在从事研究些荒诞不经的课题,结果造成全国遍地荒凉,房屋坍塌,人民无衣无食。在巫人岛上,岛主精通巫术,擅长招魂,他们博览古今,发现历史真相被权贵歪曲,娼妓般的作家在哄骗世人。格列佛又游览了拉格耐格王国,见到一种长生不老人"斯特鲁布鲁格"。离开该国后,格列佛来到印度,然后乘船回到英国。

       第四卷:慧骃(yin 读第一声 意思是漂亮的马)国游记。(贤马国)

       格列佛被放逐到"慧骃国"。这儿马是该国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而"列胡"(雅虎、野胡、耶胡多种名称是翻译的问题)则是马所豢养和役使的畜生。格列佛的举止言谈在"慧駰"国的马民看来是一只有理性的"列胡"。 在"慧骃"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骃"国.然而"慧骃"国决议要消灭那里的列胡.所以格列佛的愿望无法实现。无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离开该国打道回府。格列佛怀着对"慧骃国"的向往,一辈子与马为友.并且厌弃了世俗,决心不与他人同流合污。将慧骃与耶胡作对比,凸显了理智、仁慈、友谊的人性的可贵和贪婪、无信,嫉妒的丑陋。

释迦牟尼头骨舍利?

       20本“旅行途中想看的书”

       游记、散文、小说,总有一本适合你!

       001

       《温柔的夜》

       作者:三毛

       内容简介|《温柔的夜》记录了三毛在加纳利群岛的生活,延续了三毛一贯的写作风格,阅遍种种人情冷暖之后,溢于三毛笔端的依然是对大千世界的温柔观照,真挚动人。

       书虫推荐| 读三毛的书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种心灵的旅行。翻开她的书,里面的地方让人向往,在书中带着读者从台湾出发,去世界的另一端;在旅行中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去感受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懂得对生活的欣赏,懂得爱,懂得珍惜。@ 开心果lw

       002

       《远方的鼓声》

       作者:村上春树

       内容简介| 村上春树的游记,时间为1986-1989年,游历地区为欧洲,主要为希腊、意大利两个国家。他的游记具有个人特色,他几乎不写人所熟知的名胜古迹,而是与普通居民共同生活,描写他们的日常工作、饮食起居等,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富有深度感。

       书虫推荐| 在到罗马的火车上看完,对即将开始的旅程有点胆战心惊。注定不是和村上一样的旅人,但很赞同他作为全书收尾所说的,“疲惫才能增长知识,劳顿才能带来欢愉”。没在耳边响起过什么鲜明的远方的鼓声,但每至一处未曾踏足的土地,总觉兴奋与新鲜。@junepig

       003

       《普罗旺斯的一年》

       作者:彼得·梅尔

       内容简介| 一栋农舍,一片葡萄园,一颗逃离都市的灵魂,梅尔就是这样开始在普罗旺斯寻觅安宁。他用雅致而幽默的文字,记下这十二个月的生活和喜悦,引领无数焦灼心灵留驻于一种叫安享时光的幸福之中。

       书虫推荐| 像日记一样悠闲地记录下在普罗旺斯的一年,很惬意,宛如远离世事烦躁的世外桃源。可惜的就是好像没有特别写薰衣草的,不过这才是普罗旺斯,一个不只有薰衣草的普罗旺斯。 @Haggressif

       004

       《不去会死 》

       作者:石田裕辅

       内容简介| 本书主人公石田裕辅原是普通上班族,小学时在路边看到一位青年骑着载满行囊的自行车飞驰而过,那身影成为他潜意识里追逐的形象。于是长大后发下“不去会死”的豪语,辞掉人人称羡的大企业工作,踏上世界之旅。

       书虫推荐| 在火车上看游记还是很有感觉的,而且变得很期待每天的到来。这本不去会死并没有辜负这种期待~@Sia

       005

       《带一本书去巴黎》

       作者:林达

       内容简介| 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书虫推荐| 在本书的带领下,我如愿以偿的找到了“伏尔泰咖啡馆”,坐在窗边的咖啡桌前,读着历史,感受着周遭的氛围,试想着作者当年在这里的情景。@蝌蚪

       带了这本书去巴黎,巴黎就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一个肤浅的繁华世界。巴黎有血有肉,有深度有灵魂。@opal

       006

       《背包十年》

       作者:小鹏

       内容简介| 用100个故事串联起10年旅途。故事后会有点评,描述当时的心路历程,并配有大量在旅途中拍摄的精美。

       书虫推荐| 在我背包游的路上读完的这本书。背包的生活很令人向往,可是可遇不可求啊!趁年轻,珍惜大好光阴!努力做自己,不后悔!!!@鱼目丫JoyanceZ

       007

       《最好金龟换酒》

       作者:傅真

       内容简介| 惊觉迷失在世俗标准与别人世界里的傅真,决心用一场间隔年寻找自我。她与丈夫毛铭基辞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从英国飞往墨西哥,由北至南游历了拉丁美洲数十个国家。

       书虫推荐| 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游记文学的印象,傅真真正把一场旅行当做人生体验。两个人穿越拉丁美洲,在墨西哥讨论死亡,在伯利兹浮潜,在危地马拉参加全封闭的西班牙语课程,感受玛雅文化,在尼加拉瓜活火山上滑板,在委内瑞拉山区尝试六天的徒步……古巴,哥伦比亚,玻利维亚,阿根廷……傅真笔下的拉丁美洲真的让人迷醉。因为世界就在那里,所以我们不得不去。@忘川

       008

       《迟到的间隔年》

       作者:孙东纯

       内容简介| 中国“间隔年”概念标志性图书。2006年12月,东东离开广州,开始了他一个人的间隔年之旅。旅途从犹豫不定开始,一切看起来是那么无法预料……

       书虫推荐| 好像自己也跟着一起经历了一次长时间的亚洲行走,遇到朋友,做义工,辗转被骗,劳累困顿,内心冲突矛盾,释然,寻找自己的意义,俗人理论,有些事情说不准,有些经历很可贵。@风入蜃景

       009

       《威尼斯日记》

       作者:阿城

       内容简介| 阿城的一部经典随笔。阿城曾在威尼斯生活三个月,这期间,他走走停停,看风景,看行人,看俗世生活,他写感受、写景色、写文化差异。他在尘世中捕捉自己的兴趣点,那些关于文化的,艺术的感受别样而独特。

       书虫推荐| 去过威尼斯再读,就会随着文字回到那里重游。阿城是最会讲故事的人。@催眠

       010

       《我们台湾这些年》

       作者:廖信忠

       内容简介| 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细述30多年来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分享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书虫推荐| 非常好看,翔实且有趣,不时冒出的带有台湾腔的描写就像漫画一样夸张又生动,让人抚卷大笑不止,许多细节于大陆人确实从未听闻,看后很想亲身到台湾旅居一番。作者语言轻松里带着一种可爱,后记里知道这本书是在天涯连载热贴而起,怪不得。@熊阿姨

       011

       《一个人的朝圣》

       作者:蕾秋·乔伊斯

       内容简介| 一个退休老人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

       书虫推荐| 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路上,不如说在心上。哈罗德在行走的途中,尘封的记忆逐渐浮现,解开了多年的心结。他行走的举动可以用疯狂来表示,但就是这样,他展现给我们的是坚持,是信仰的力量。@听书人

       012

       《窥视印度》

       作者:妹尾河童

       内容简介| 日本著名舞台设计家妹尾河童情趣盎然的印度游记。在游走印度的途中,他以别样的好奇、韧性和深究底里的脾性边走边看边绘,展现一个另类日本人眼中的印度建筑、宗教、历史和文化。其独特细致的文字和绘画让你身临其境。

       书虫推荐| 这是读过的最轻松的描绘印度的书,妹尾河童真是个可爱的老头子,而印度,印度就是那个最令人充满向往的多彩国度。@朴九月

       013

       《荒野生存》

       作者:乔恩·克拉考尔

       内容简介| 一个探索人类心灵深处某种追寻的令人震撼的故事。为什么富家子弟、名牌大学毕业生放弃一切走进阿拉斯加荒野?记者乔恩·克拉考尔沿着他的足迹奔走于美国西部,阅读他留下的谜样日记、照片、书籍和信件,试图解开这个“阿拉斯加之谜”。

       书虫推荐| 飞扬的灵魂、冒险的精神、荒野的诱惑,让桎梏在人际关系工作压力中的人心生向往。自由的意志和行动力成为最大的奢侈。克里斯在荒野中生存的几个月,却收获了最原始纯粹的大自然和丰富的人生经验。而他那时也只不过和我现在一般大。如此彪悍的人生绝对满足我精神上的渴望。@虹口一条龙

       014

       《万物有灵且美》

       作者:吉米·哈利

       内容简介| 年轻的乡村兽医哈利,每天开着一辆冒黑烟的老爷车“南征北战”。和恶犬贴身肉搏,随时准备应对母马的“无影脚”……,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惨痛”遭遇层出不穷。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记录乡间行医的点点滴滴,满溢着兽医生活的笑与泪,朴实的人情和土地的智慧。

       书虫推荐| 很清新,吉米把每件小事都写得让人忍俊不禁,在火车上,看看窗外掠过的绿色风景,再念念这些文字,感觉都被治愈了。@仙先子

       015

       《伊斯坦布尔》

       作者:奥尔罕·帕慕克

       内容简介| 书写的既是一部个人的历史,更是这座城市的忧伤。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一直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跟随他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他个人失落的美好时光,认识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城市历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伤。

       书虫推荐| 回来的飞机上看完。好看的。配合自己在伊斯坦布尔的亲身经历,这本书给我多了一个体验的维度。写这个城市的“呼愁”,初恋和街道,哥哥、母亲和父亲,画画的乐趣和喜欢的画家,……希望永远不要完。@Cookie

       016

       《夜航西飞》

       作者:柏瑞尔·马卡姆

       内容简介| 《夜航西飞》以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亚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非洲的生活,其中包括她毕生钟爱的两项有趣又传奇的事业——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

       书虫推荐| 书中太多让人心生向往的描写,原始神秘的东非穿插在一次次生死未卜的夜航中。@九莨

       神秘又苍茫的非洲大地,狩猎驯马开飞机,精彩又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而作者用简洁有力的文笔,不带感情色彩地描述了自己非凡却又孤独的一生,孤独——就是我看毕的最大感受。@小明灯

       017

       《火车》

       作者:宫部美雪

       内容简介| 推理小说。停职期间的警察本间受侄子的委托,帮忙寻找他突然杳无踪迹的未婚妻彰子。本间循着彰子的过往,逐渐发现她失踪的背后暗含无限隐情,她似乎一边在亡命奔逃,一边又时欲登上那辆凄凉的命运之车。

       书虫推荐| 非常的应景,但是绝对不想要自己遭遇如同书中的情节,旅途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游玩,但是总有一些时间自己会无所事事,这本书恰如其分的填补了那段空白。@张鑫

       018

       《一个人的好天气》

       作者:青山七惠

       内容简介| 描述了一个打零工的女孩如何与年长亲人相处,同时追寻自我、独立的故事,走向自立的一名女孩在工作、生活和恋爱中的种种际遇和心情令人揪心,小说写尽了做一名自由职业者(“飞特族”)的辛酸。

       书虫推荐| 语言清新细腻,情节非常生活化,文字平淡,叙述自然,读来让人感到非常舒适,真的非常舒适。@罗青林

       019

       《理想的下午》

       作者:舒国治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种超俗的眼光,与闲散的人生情怀,讲旅行、讲山水,看待周遭、寻觅佳境。

       书虫推荐| 这书不适合有急切旅行心情,或者在路上的时候读。因为一字一句似乎都有玄机,读太快怕错过,更适合在一个理想的下午,懒散翻两页。@石春凝

       020

       《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

       作者:安东尼

       内容简介| 讲述兔子男孩安东尼失恋后,为找寻曾经恋人一心向往的那棵“开满鲜花的树”,而环游旅行的故事。延续安东尼一贯深受读者青睐的无标点文字风格,用淡淡的语言,倾吐少年恋慕和成长的酸涩心事。

       书虫推荐| 旅行的途中,抓住一些细小的时间,读一部清新的小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安东尼的文字和故事没有波澜的情节、没有隐晦的寓意,有的只是关于爱的思考关于人生的思考。和安东尼一起走在路上,一起寻找爱,寻找生活中的明亮,旅途也变得明亮起来。@圣圣^^

为什么有人想去脏乱差的地方旅游

       印度国家博物馆的22块释迦牟尼佛头骨舍利

       末学最早在多智钦论坛的印度游记中记载了末学今年年初在新德里印度国家博物馆意外看到释迦牟尼佛头骨舍利的过程。这次南京大报恩寺的释迦牟尼佛头顶骨舍利子与我在印度国立博物馆看到的头骨舍利很相像,末学特别把该段游记摘出(重新组织了部分文字),与广大佛教徒共享,欢迎转载。 如果按国家级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印度国家博物馆不算是很大,但印度的文明历史按照世界公认来说是很久的,比中国还长。门票比一般的印度博物馆要贵不少(印度博物馆一般只收人民币3-5块钱门票)。可以领取一个耳机,对不同的展品聆听其历史。博物馆一共有三层,每层有数量不等的大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一定的主题。其中有一个是佛教文物室,在房间的一端看到了一个罩在玻璃柜里的小佛塔(博文顶端的金色佛塔)。初一看我以为是一个佛塔文物而已,仔细一看,末学大吃一惊!!!!!塔里供奉的竟然是我佛释迦牟尼佛的22粒舍利子!!!!!!这些舍利子由印度考古人员于1972年在印度西北部靠近尼泊尔的一座古塔中挖掘出来。这个地方是我佛释迦牟尼佛的释迦族所在地(离释迦牟尼佛出生地尼泊尔的兰毗尼约16公里),见下图。按佛经记载,当年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其舍利子分成8份,其中一份送还给释迦族(释迦牟尼佛所属的印度种族)的族人所在国迦毗罗国的国王。阿育王时期(与中国秦始皇大致同期),在该地建造了这个塔,供奉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1897年,一个叫Pepe的英国人在这个地方(Piprahwa village,Basti District, Uttra Padesh)做了考古挖掘,挖出了一个小石罐(见下图)。

       上面按古印度文(见上下二图)写到: “This shrine for Relics of the Buudha, the August one, is that of the Sakayas, the brethen of the Distiguished one, is association with their sister and with their children and their wives” 中文大意是:这是我佛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神器,是给释迦族的族人的舍利子.舍利子当时被送到泰国,当时的泰国国王拉玛五世建塔供奉于曼谷金山寺(皇家寺院),现在还在泰国,后来分了一部分给日本。

       泰国曼谷皇家金山寺( Wat Golden Mount)珍藏了皇家佛教珍宝,是曼谷最高的寺院。

       1972年,印度政府再做了一次考古挖掘,又发现了两个装舍利子的小石罐,这些舍利被放到印度国家博物馆。

       陈列在塔内的顶骨舍利子,现场虽然不能拍照(本博照片均为互联网上搜得),但因为可以靠近玻璃罩,可以观察得比这个照片清楚很多。这22粒舍利子个个都很大,末学目测最大的有3×5厘米,据信(按医学观点)是我佛释迦牟尼佛头盖骨的舍利子。

       末学看舍利子看得惊喜悲交加。惊喜的是这里竟然有那么多、常人一辈子也看不到的的释迦牟尼佛舍利。悲的是这么多神圣的舍利子竟然只有这一个简单的塔来供奉。在中国,陕西扶风法门寺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据说花了50个亿来建造设施供奉,而这里那么多舍利也只有这一个塔。

       这里要感谢泰国政府。实际上刚挖掘出来的时候,这些舍利子竟然和博物馆其他普通文物一样,放在一个普通的塑料盒子里供大家参观!!!  1997年,泰国政府捐赠了这个精致的塔,用茶木雕成,用金子和钻石装饰,用来供奉舍利子。

       末学也不顾这是博物馆,尊敬虔诚地顶礼了九次。后来又回来,再顶礼九次!!!!

       实际上磕头也是有感染力的,我磕头以后,印度人也有来磕头的,他们虽然多半不信佛,但对这样一位圣人,我想磕头是没有谁会觉得这是会有坏处的。

       大家以后去新德里,一定记得去印度国家博物馆,这不是普通的地方!!!

       附图:南京大报恩寺的释迦牟尼佛佛顶骨舍利,据末学观察与在印度国家博物馆的佛头骨舍利很像。

       原文地址:印度国家博物馆的22块释迦牟尼佛头骨舍利原创作者:jialin618为了您的安全,请只打开来源可靠的网址 打开网站 取消来自: /%BA%F6%C8%BB%B3%AC%D4%BD/blog/item/34c643dddbd36e5995ee3761.html

为什么说印度人的胃是铁打的?

       老鼠乱窜污水横流的街道、挂满乘客的老式火车、某某神油、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提起印度,估计大部分人脑海里蹦出的就是这些吧?前阵子我恰好在网上看到一篇印度游记,作者在当地经历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比如被狗咬伤、遇到小偷骗子、被印度老男人搭讪等,但她却依然深深地被印度吸引,爱得要死要活。仔细回忆一下,这并不是我第一次看到去印度旅游回来的人反而对其产生了迷恋,他们都说那是一个值得去第二次的目的地。

        或许你会问,这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吗,为什么要这么虐自己,为什么要去这种脏乱差的地方玩?我本来也找不到答案,直到看了日本作家远藤周作的小说《深河》。也许可以这么说,偏见会让人错失很多,如果一开始就把那些所谓丑的事物拒之门外,我们就无法了解世界的全貌。

        《深河》讲述了几个日本人怀着不同愿景来到印度旅行的故事,有的人是为了找寻亡妻的转世灵魂,有的人想在印度佛教圣地给死去的战友做法事,也有人只是来度蜜月的。

        由于行程期间突发了前印度总理英吉拉甘地被刺杀事件,因此可以推测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历了战后20多年的发展,经济腾飞,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比较完善,所以当小说里的旅客们怀揣着期待来到印度,目睹的种种情形却跌破了他们眼镜——那是一个和西方文明社会截然不同的世界。

        来度蜜月的三条夫妇抱怨不断,毕竟谁会希望自己的蜜月之旅会发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污秽、贫穷、混乱的地方呢,他们俩也基本上反映了某种中产阶级人士的形象——没有经历过什么困难,遵循享乐主义但眼界又很小,一举一动都充满着优越感和猎奇心。比如当得知很多印度人喜欢在每天都有骨灰倒入的恒河里泡水游泳后,三条太太嫌弃地脱口而出一句:好脏啊。

        而领队江波先生接下来的反驳深深地撼动了我。

        江波是这么回应的:“并不脏,要是觉得印度脏,就应该选择快乐的欧洲之旅,既然来到印度旅行......就请进入和日本、欧洲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们从现在开始进入已被遗忘的另一个世界。”

        江波先生是个称职的领队,他在印度生活多年,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但他接待的大部分日本游客,都是那么无知,充满着偏见。恒河,印度的母亲河,总是漂浮着肿胀的动物的尸体、烧后留下的骨灰,教徒们腰缠布条穿着纱丽泡在河中,妇人们在岸边的孟加拉榕树下洗衣服,这就是被印度人看做圣河的恒河,之所以被视为母亲一样的存在,不是因为有多洁净,而是它包容、搬运着所有生物。

        后来他们又参观了一座名为查姆达的女神像,查姆达的右脚因麻风病而腐烂,腹部也因饥饿而凹陷,乳房萎缩得像老太婆,她没有欧洲修道院里的圣母那样细若凝脂的皮肤和笼罩着光辉的优雅,也没有美丽的衣裳,她是枯槁的、行将就木的,但她表现出印度人的一切痛苦,有着印度人所经历的一切疾病,甚至附有眼镜蛇、蝎子之毒,尽管如此,她喘着气还要用萎缩的乳房喂小孩,这就是印度。渡边说,他想让各位看的就是这样的印度。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里也这样描述印度:他们只是与共用的下水道的连接点,他们正符合一种人类生活的观念,把人类生活化约成纯粹只是排泄功能的演练。

        也许真的是地狱天堂皆在人间吧,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地方——某位亿万富翁的27层豪宅旁边就是一个平民窟,他穿着考究的西装从卧室的窗户眺望下去,就能清晰地看到衣衫褴褛的乞讨者以及和污水、老鼠生活了一辈子的穷人。

        就像悲剧也是美的一种形式,这样一个善恶交织、直面生死的混沌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件艺术品呢。印度的美与丑,都鲜活地存在着,这就是人们来此观光的意义。

        但不管怎么说印度毕竟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而另一些国家,则彻彻底底地扎根在贫困之中,更加让人百味交织。我想起前几年曾去过一次柬埔寨,来这里的人几乎都是奔着同一个目的地——吴哥窟。但在去吴哥窟的前两天,我和同伴却被一个突突车(柬埔寨当地的一种交通工具)司机给骗了钱,虽然不多,但也足够让人对这个国家的印象急转直下。那时还是雨季,柬埔寨的路总是坑坑洼洼,不管去哪里都非常颠簸,漫长的车程令人厌倦,直到我真正地踏进了吴哥窟,全身才清醒起来。那些被巨根缠绕的佛塔遗迹,精致的石像,高棉古老的微笑,以及完全不知道如何凭借人力建起来的巨大神殿,高呼多少句“伟大”都不为过。而走出这座神迹,柬埔寨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面黄肌瘦的当地儿童伸着手向你要钱,连旁边的牛饿得骨头都出来了。客观上,即便柬埔寨人拥有令其他国家羡慕的瑰宝,但他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受到神灵的眷顾。

        整个国家最大的一件艺术品竟然是用平民的苦难支撑起来的,当我意识到这种矛盾所在,我就感受到了柬埔寨的所有,前几天的不悦烟消云散,我觉得我没白来。

        也许在条件允许下,很多人会选择去那些环境优美、服务业发达的城市旅行,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世界并不都是那样的,有纯净得让人产生疏离感的多瑙河,就有承载着轮回和生死的恒河。旅途落魄点也不算什么,反而让记忆更加稳固,更重要的是,有的地方在提醒着人们,我们的世界不是伊甸园,而是苦与美共铸的熔炉。

        印度旅游局有句被引用到烂的口号——不可思议的印度,现在我却要说,不可思议的世界。

       每次看到印度游记里提到当地饮食,说起自己在印度时肠胃蠕动活跃的经历,总让我怀疑:印度人的肠道应该是有什么过人之处的。

大部分印度料理看上去都很好消化,品相也是相对整齐且统一,参考江湖上流传一句话“印度人民多奇志,万物皆可变糊糊。”但不乏很多见过世面、经验丰富的中国胃,到了印度也要“先拉为敬”。

1. 大部分印度料理的终极形态

       说起印度料理中总能找到糊状的东西,咖喱角觉得不公平,虽然里面的馅料其实也是扎实一点、有颗粒感的——糊糊。源自中国的菜肴抵达印度的露天市集,也难逃糊糊加持。作为一道料理的最终形态里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煎饼,可以变成饼皮包糊糊。这都在情理之中,毕竟我们吃煎饼也要把鸡蛋和料佐都抹匀。但有时候乍一看好像是个正经煎饼,最后却是满怀虔诚地请您蘸糊糊享用。另外,印度人民对于色彩的运用是出神入化的。

2. 可疑的颜色和香料

       很多食物的处理过程并不是单纯暖色系的加成,而是各种颜色的激烈碰撞混合产生。即使是完全八竿子打不着的颜色,最后也能殊途同归变成黄调色板里的一员。是香料太多的关系吗?

印度饮食里,香料确实占据重要的地位:芫荽、孜然、芥菜籽、胡卢巴、罗望子、肉桂、丁香、小豆蔻和青红辣椒——别急,这才是最基本。

       而实际情况是,长期在炎热的天气里,如果没有冰箱,是很难保持食物的新鲜、防止腐败变质的。强劲又颜色丰富的香料承载了大部分防止食材变质的功能。

3. 别怪咖喱,印度没有咖喱

       我们常常用“咖喱”这个词概括印度饮食,甚至将它作为印度菜的代名词。而咖喱只是印度食物的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概括食物背后的历史和复杂多样。而印度的同学表示:“curry这个词我还是从别国朋友那儿学的,并不是我的印度家人或朋友会说的词。”

       蔡澜在《印度没有咖喱》中写:

       一定要研究咖喱(CURRY)这个名字的来源,那么也只有追溯至南印度——有种用香料做的酱汁,叫“KARI”。这是帕米尔语,一切可以下饭的酱,都以此称之。

       简而言之,拌饭酱是有的,但没有“咖喱”。如果不是食物本身的问题,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下面这位博主身体力行解答了我们的一部分疑问:到底是印度人的胃太强,还是我们其他国家的人太弱。

       在车水马龙的印度德里街头,郭杰瑞老师立下光辉的flag:

       一整天只吃街头小吃,第二天不可以拉肚子。“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普通人的体质,那还是要注意在印度的饮食。买未开封过的瓶装水、不吃路边摊。国内带好拉肚子的药,印度的药貌似更有针对性,提前是你最好认识印度朋友,他(她)会给你不错的建议。”

       总结经验,就是——喝干净的瓶装水,注意个人卫生,饮食有度。

食品卫生确实是旅行中尤为重要的部分,但是在没必要带着有色眼镜去审视“异国”普通的一餐一饭,甚至给一些地方或人群贴上标签。

毕竟闹肚子只和饮食、卫生有关系,跟城市与文化并无瓜葛。

       好了,关于“印度游记”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印度游记”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