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美食文化 美食文化

珠穆朗玛峰天气预报_珠穆朗玛峰天气预报15天查询结果

zmhk 2024-05-02 人已围观

简介珠穆朗玛峰天气预报_珠穆朗玛峰天气预报15天查询结果       如果您对珠穆朗玛峰天气预报感兴趣,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1

珠穆朗玛峰天气预报_珠穆朗玛峰天气预报15天查询结果

       如果您对珠穆朗玛峰天气预报感兴趣,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

1.?????????????Ԥ??

2.珠峰攀登50年

3.2020珠峰高程测量有什么历史意义?

4.为什么高山上有旗云?

珠穆朗玛峰天气预报_珠穆朗玛峰天气预报15天查询结果

?????????????Ԥ??

        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地理位置处于中尼两国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是世界最高峰。

        2020年12月8日,不断“长高”的珠穆朗玛峰再次刷新了世界的新高度—8848.86米,这次的数据是由中尼两国共同宣布的,那么珠峰究竟是归属于中尼哪一方的呢?

        珠穆朗玛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 ,世界上大对数国家都对此没有异议。

        可是,尼泊尔却不认同这个说法。

        在1953年5月29日,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史册上赫然记下了一伟大壮举——登上珠穆朗玛峰,这座最靠近太阳的山峰首次被人类征服。

        而代表人类征服珠峰的正是一位尼泊尔人,丹增·诺尔盖与一位来自新西兰的知名登山家,所以尼泊尔人顺理成章地就将珠峰看作为了他们的领土。

        对于世代居住在珠峰一侧的藏族居民来说,珠峰有着重要且独特的象征性意义。 藏民在发现这神圣的珠峰后,将其称为“圣母峰”。

        经过世世代代人的传承,在藏族人民的心中,珠峰已经成为了一种神圣的信仰。

        而生活在珠峰另一侧的尼泊尔居民则认为,珠峰直通天际,巍峨耸立,高不可攀,将其命名为“萨迦玛塔峰”。

        中尼两国人民,都对珠峰有着特殊的感情。 中尼边界的问题中,珠穆朗玛峰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1955年,因中尼建立起了外交关系,珠峰的归属 也进入了两国的议事日程。随之在1959年9月,尼泊尔率先派出代表团来到北京,两国首次谈到了珠穆朗玛峰的归属问题。

        现今中尼边界图

        周总理在面对来京的尼泊尔代表团时,明确表示:中国与尼泊尔之间虽然还没有划分出明确的边界线,但中尼两国之间有一条惯用的边界线,这条线也就是珠穆朗玛峰。 在边界线划定以前,中尼双方共同保护维持这一条习惯线,友好相处,平等交往。

        对于周总理的说法,尼泊尔代表团并没有明确表态。

        1960年3月15日,尼泊尔的首相柯伊拉腊访华,就边界问题与我方展开商谈。商谈期间,尼泊尔始终认为珠峰是属于他们的。

        周总理指出:“珠穆朗玛峰,说他是属于中国,在我们境内是有根据的,但说它属于尼泊尔,却是根本没有任何依据的。 珠穆朗玛峰在全世界都是有名的高峰,对于两国居民的意义也是特殊的,归属问题必须考虑到民族感情。”

        周总理说珠峰隶属于中国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其实早在1258年从雅隆谢吉查宗出土的《莲花遗教》中就有了珠穆朗玛峰的记载 ,藏族僧人将珠峰称之为“拉齐”。

        康熙年间,清朝派人在珠峰周边地区进行了测绘,最终将所得数据记录了下来。《皇舆全览图》终就标注了珠峰的准确位置,同时它的存在也恰恰证明了珠穆朗玛峰是属于中国的领土。

        三天后,毛主席在接见首相柯伊拉腊时,也谈到了“珠峰”问题。毛主席表示:“如果山峰全部划给尼泊尔,我们感情上过不去。如果全划给我们,你们的感情也过不去。”

        毛主席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将珠峰一分为二,南面归尼泊尔所有,而北面则要归属于中国。

        柯伊拉腊在解决“珠峰”问题上的两面性,使得“珠峰”归属再度面临困境。随之,尼方还提出了一个挑衅性的问题,你们中国人登上过珠穆朗玛峰吗?都没有登上过珠峰,凭什么说他是中国的?

        可能尼泊尔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中国人会在不久的将来站在珠峰之巅。

        中国攀登珠峰的计划,已经准备了一段时间了。

        到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峰队顺利抵达了先前侦查组选定好的大本营。攀登珠峰行动自此拉开了序幕。

        这支登山队中,队员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0出头。他们中间还有 十多名具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在正式登山之前,他们已经在大山中坚持工作了一年多了。

        在长达几百天的时间中,这些可敬的工作人员在氧气含量只有平原一半的地区,兢兢业业,风雨无阻地收集着气象数据。

        每隔几个小时,他们就需要顶着恶劣的气候条件出门将室外百叶箱的数据记录下来。他们每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都只是为了给大部队的登山工作提供出最可靠最准确的气象预报。

        海拔6000米处的地方,即使是在中午,也只有零下20摄氏度,而到了下午更是会降低到零下30摄氏度。

        但珠峰登山队的医务组的组长翁庆章后面回忆起来表示,即使在当时那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也没有人抱怨,也不觉得苦,因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所做的一切只为征服世界最高峰,让五星红旗在山峰顶处飘扬!

        24日,在大本营内,史占春与他的队员们一起,制定了详细的登峰计划。根据之前多次登峰经验总结,队员们一致认为应该在正式突击峰顶前进行三次适应性的行军。

        一方面是为了让队员们提前适应珠峰上的恶劣环境,另一方面也是需要在沿途提前建立起高山营地,将攀登高峰所带的必需品携带上去,以备后期正式攀登珠峰时使用。

        第二天,和队内气象组预报的情况一样,接连下了许久的风雪停了,此时的珠峰登山队迎来了第一个适宜攀登的好天气。

        当天,登山队在大本营升起五星红旗。随后,队员们全副武装,怀着激动的心情朝着珠穆朗玛峰挺进。

        27日傍晚,登山队员们安全抵达了海拔6400米的第一个高山营地。修整一夜后,按照计划,大部分队员返回了大本营。

        但副队长许竞带领的侦查组还要继续向着高峰攀去,因为他们要帮队友们提前排除第一道难关--北坳路线。

        北坳地势险峻,并且 几乎每年都会有巨大的雪崩发生,然而这凶险异常的地段却是登上珠峰的必经之路。

        次日,许竞侦察组出发登上了前往北坳的冰坡,为了防止从冰坡上跌下,许竞用随身携带的尼龙绳将队员们与他牢牢地系在了一起,小心谨慎地向上攀去。

        直到临近黄昏,侦查组成员们才到达北坳顶端,完成了这一开路的任务。为了让后面的大部队更加顺利的走过这条危险路段,在第二次行军前,许竞与侦查组再次提前于大部队出发,经过他们的开路修整,整条北坳路线都变得顺畅了许多。

        第二次适应性行军结束后,我国登山队派出的77名运动员中,竟然有40人都成功抵达了7007米的北坳顶端,这一壮举创下了空前的记录。

        4月25日,登山队再次派出了55名登山队员,开始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一次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队员们就攀上了北坳顶部。

        四天后的正午,正当队员们沿着行进路线前进时,北坳上方原本还是浮云淡薄,晴空郎朗。不想转眼间就刮起了冰雪风暴,队员们没有任何防备,只能匍匐在地上,这才勉强不被大风刮走。

        有的队员试图将帐篷搭建起来挡风,可没等帐篷打开,强大的风力就差点将他刮下山去。

        此时,队员刘连满意外发现了一条可以站人的冰裂缝,连忙呼喊大家全部躲进去才勉强熬过了风暴最为猛烈的时段。

        第三次的高山适应性行军完成后,虽然完成了预定的计划,但是这次的行动损失却很大。

        经过医务组成员的检查发现,34名队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伤,且大部分都是此次行动的主力人员。

        这一消息使得进山以来斗志昂扬的登山队陷入了消沉的状态。 大家不禁想到,难道备战了这么长时间的攀登珠峰计划,才刚刚开始,就要在这里就要中断吗?

        在周总理得知登山队的现状后指示:“要振作起来,重新组织新的力量冲击顶峰。 ”紧接着,贺龙副总理也下达了坚定的新命令:“不惜一切代价,重新冲顶,哪怕最后剩下一个人,也要登上去!”

        而此时正值我国与尼泊尔谈判珠峰问题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珠蜂登山队的队员们不由得重新振作了起来,无形中队员们已经肩负了一项庄严的国家使命。

        半个月后,4名登山突击队员随身携带了一座毛主席半身石膏像与一面五星红旗出发了。

        临别前,王富洲到医务室向翁庆章说道:“老翁,我这次算是豁出去了,如果登不上珠峰,我也就不回来了。”

        经过重重的困难,最后一道难关“第二台阶”的中上部出现了王富洲一行人的身影。第二台阶处的岩壁高达四米,且几近垂直。

        刘连满用尽全力没能成功攀登上去。随后,屈银华和贡布也试了几次,结果还是一样,此时,曾是消防队员的刘连满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搭人梯。

        他蹲在最下层让队友们踩着自己,一点一点地向上攀去,最后上去的屈银华,因为脚下打滑上不去,便毅然地脱下了自己脚上所有的保暖用具,光脚向上攀爬,整个过程只有短短一个多小时,他的双脚脚趾部位就彻底受冻坏死,只能接受切除。

        在1960年5月24日夜里,三个模糊的黑色身影在夜色的笼罩下摸索前行,直到王富洲开口:“到了没有?” 贡布说:“应该是到了,再走下去就没路了。”

        就这样,三人怀着激动的心情取出了随身携带的五星红旗和毛主席半身石膏像,随后将其放到了顶峰下方避风的碎石堆里。

        中国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而且还是从比南坡更加陡峭凶险的北坡绝地。这一消息传出后震惊了世界,也使得抓着中国没有登顶过珠峰这一问题的尼泊尔哑口。

        后来,关于珠峰的归属问题也有了最后的答案:珠峰北侧归中国所有,南侧归尼泊尔所有。

        直到现在,中尼两国也依旧保持着和平与友谊,可以说珠峰成为了两国友谊的桥梁,使得中尼两国的友谊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爱好和平。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也从不含糊,我们只会用行动来证明,没有中国人克服不了的苦难!

珠峰攀登50年

       重测珠峰的意义

       珠穆朗玛峰是我国的最高峰,也是世界最高峰。2005年3月,中国决定组织登山队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开展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同时重新精确测定珠穆朗玛峰高程。

       历史上,1975年,中国登山队第二次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中国国家测绘局第一次精确测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珠穆朗玛峰高程为8848.13米,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从那时起,30年来,珠穆朗玛峰的高程及周围地区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对珠峰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重新精确测定珠峰高程,有很重要的意义。

       2005年4月1日,所有考察队员全部到达珠峰大本营。参加本次登山活动的女队员有9名,分别是4名中国藏族队员、1名中国台湾队员和4名日本队员,其中4名中国藏族女队员曾成功登上珠峰峰顶。这次攀登珠峰也是女性攀登世界最高峰实力最强的一次。冲顶时间初步定于5月上旬至中旬。

       好事多磨

       由于天气变化莫测,珠峰测量行动中最重要的冲顶行动的日期一推再推,从5月5日左右推迟到10日左右,又推迟到15日左右,再推迟到18日左右,最后被推迟到20日之后。

       “到了5月,珠峰地区的风雪还如此密集,这些年来很少见到。”一位登山专家告诉记者,“可能是巧合,现在正是藏历的闰六月,按照藏族的传统,这个月是多灾多难的。”

       应了这句话,冲顶行动的进程的确并不顺利。在珠峰地区,南风和北风是相持最厉害的两股力量。南风压倒北风,不利于登山;反之,有利于登山。一般来说,每年的5月,总会有那么几天北风会彻底压倒南风,这个时候,登山者心中的好天气就会到来,因此所有人都在等待。

       根据天气预报,好天气周期应该在15日至20日之间到来,那时将是冲顶的最佳时刻。在经过多次推迟之后,冲顶队员终于在本月11日与12日分批前往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展开最后的冲顶行动。但是在队员们到达前进营地之后,好天气周期却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如期开始,大风依然凛冽。天气情况一天一变,从气象部门传来的消息和卫星云图的分析情况来看,在原来预计的第一个好天气周期15日至20日期间,出现了一次降雪伴随大风的天气。这样,在5月20日前登顶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了。

       冲顶测量需要3~5个连续好天气。天气预报主要从两个渠道获得,一是国家气象局和西藏气象局发布的天气数据;二是国外登山队从国外气象卫星收到的卫星云图。综合这两个方面的数据和图像,一般也只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未来两三天之内的天气变化。

       如果好天气周期来临,冲顶行动的进程一般为:第一天从海拔6500米营地上到7028米北坳营地,第二天上至海拔7790米的营地,第三天上至8300米的突击营地,第四天突击登顶并下撤至海拔8300米或7790米营地,第五天下撤7028米或6500米营地,第六天下撤至6500米前进营地或5200米大本营。如果当队员们到达海拔8300米营时,天气状况不好,队员们将在那里等待时机,但是最多只能等待4天。在海拔8300米营地,因为严重缺氧,所有人都睡不着觉,冲顶队员将在帐篷内围坐一圈。如果好天气到来,队员们将从夜里凌晨3时出发,在上午10时左右到达峰顶,在峰顶进行约1小时的测量任务后返回,赶在天黑之前回到营地。如果不能按时到达峰顶,必须中途下撤,否则夜晚到来后会被冻伤,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一波三折的冲顶

       5月22日凌晨,在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待命的珠峰登山测量队的队员们就要冲顶了。但是前一天的下午,原本晴空万里的珠峰却被乌云笼罩了。凌晨1点,到了冲顶队员们计划中的出发时间了。此刻珠峰,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夜空中星稀月朗,云淡风清,似乎是一个适宜登山的好天气。

       但是这时从步话机里传来了海拔8300米营地的消息,由于风太大,路根本看不清,只能推迟出发了。

       让人没想到,这一等待,就是好几个小时。

       凌晨2点,科学家们施放了无线电气象探空气球,来了解峰顶气象数据。从获取的数据看,此时峰顶的气象条件并不理想。风速是每秒22米,大约是10级左右,温度是零下32℃。按照这个天气情况,只有继续等待天气好转了。

       直到凌晨3点半,从海拔8300米营地传来消息:风小了一些,道路能辨清了。于是,第一批冲顶队员在队长小嘉布的带领下,迎着大风,顶着月光,出发了。

       早上8点,冲顶队员们已经攀登了4个多小时,山下的人们也同样焦心了4个多小时。随着天光大亮,山下的人们已经架起了高倍望远镜和经纬仪,从镜头中紧紧跟随着冲顶的队员们。

       为了继续了解峰顶气象状况,科学家们再次施放气球,数据仍然不理想:风速每秒19米,差不多9级,温度零下31℃。

       此时的突击队员们依然在大风中艰难地向上攀爬。上午8点40分,从望远镜中看,队员们已经聚集在“第二台阶”下了。“第二台阶”是冲顶路途中最困难的一段,是一截直上直下的梯子。

       整整1个小时,山下的人一直在揪着心。9点40分,望远镜中的黑点终于往前跳动了。“越过第二台阶了!”山下的人一片欢腾。

       在望远镜中,小黑点移动的速度非常慢。

       上午10点的时候,阳光普照大地,天空湛蓝,万里无云。在大本营的紧张的人们突然发现,今天的天气竟然格外得好。面前的珠峰异常清晰。科学家们第三次施放气球,数据竟然大为好转:风速已经降到每秒15米,大约7级左右。

       望远镜中的小黑点逐渐接近峰顶了,大本营的人们都在默默地等待。11点08分,大本营的步话机中终于传来了峰顶的声音:“我是嘉布,我是嘉布,我们已经登顶,我们已经登顶……”

       山下的人群中立刻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又过了40多分钟,上午11点50分,红色的金属觇标终于在地球之巅竖立起来了,6个交会测量点几乎同时发现目标。欢呼声顿时响彻山谷,大本营成了欢乐的海洋。

       最精确的测定

       在这次科考中,研究人员发现,由于东西向的拉张力抵消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力量,喜马拉雅山脉不会再长太多,已大致接近其最高点。如果保持目前这种状况,几百万年后,喜马拉雅山有可能还会下降。

       2005年10月9日,中国国家测绘局宣布: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参数为: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这个数据是到目前为止最精确、最权威的珠峰数据。

       从1847年到2005年,世界各地的人求证珠峰的高度已历经10次之多,其结果也证明,一次比一次更准确。更何况,精确测量珠峰还包含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每隔10年测一次珠峰并将其精确到厘米级,就能预测地磁极性倒转与珠峰升降的关系。如果珠峰高度持续降低,则可能意味着地磁极性倒转即将到来,地球系统的众多运动规律将会被破坏,也就预示着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灾难环境和气候将要来临。

2020珠峰高程测量有什么历史意义?

       2003年5月21日,一个在中国登山史上意义非凡的日子:中国人再次登上了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而这次正好距离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整整50年。

        当天,有10名中国队员登上了珠峰,除了3名来自中韩联合登山队以外,其余7名来自2003中国珠峰登山队。

        尽管当天珠峰天气不好,飘着飞雪,云雾笼罩,但中国队员还是成功地让五星红旗飞场在世界之巅。

        回首1953年,当新西兰人希拉里和尼泊尔人丹增第一次把人类的脚印印在世界之巅时,他们绝对想不到,50年后,全世界的登山爱好者会不约而同地以再攀珠峰的方式纪念这一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连同中国在内,这次攀登珠峰的国家有28个,从不列颠到亚马逊,从阿尔卑斯到比利牛斯,英国、美国、新西兰、意大利、日本、瑞士、西班牙、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都派出了登山队。更令希拉里和丹增想不到的也许是中国人的热情,当中国登山队5月11日从海拔5150米的大本营出发时,中国中央电视台就把镜头对准了他们。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直播珠峰登顶活动。当中国人把光缆从8848米的山巅架设到大本营,并把电视信号传回北京时,人类第一次有了坐在家里看世界“第三极”的渴望。

        5月11日晴 中国登山队从海拔5150米的大本营出发,沿着传统攀登线路,正式向世界之巅进发。毫无疑问,他们将面临重重挑战,尽管6天前他们曾在高山营地进行反复适应性行军,但始终未能完成从7790米的五号营地向8300米的六号营地的推进。

        这就是说,由业余队员组成的珠峰登山队没有获得8000米以上适应性行军经验。

        但时间不等人,别国队员有的已经提前出发了。而且天气很好,晴空万里,阳光和煦,如果不是还有些许高空风的话,和江南没多少区别。

        这多少有些让人想不通,毕竟前几天连绵的坏天气让人认为这几乎没有可能:从5月初开始,风暴天气肆虐了一周多的时间。

        入夜,大风把帐篷吹得嘭嘭作响,在里面入睡犹如处在惊涛骇浪之中,悬挂在帐篷外的广告横幅,在狂风的拍打下,发出的居然是一种类似于鞭炮的洪亮脆响。

        这里,昼夜温差有20多摄氏度,晚上室外的温度一般都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尽管大本营东边有四个环保厕所,可是到了晚上,几乎没人能够有勇气冲出帐篷到厕所里去。

        持续强烈的高空风甚至把中国队此前建在5500米的一号营地完全摧毁,这逼迫中国队不得不在6000米建立起二号营地。这意味着中国登山队的8名队员将不可能按1个月前的计划进行中途休息,他们不得不从5150米直接上升到6000米。

        体力是一个考验,在五六千米的高海拔,氧气含量只有平地的一半,高原反应会让人走上几步便气喘吁吁,晚上睡觉也没有往日香,每个人都能感到轻微的头疼,帐篷里,原本应该12点熄的灯通常会长明到天亮。

        天气也是一个考验,在珠峰地区,天气瞬息万变:一刻钟前,可能阳光高照;一刻钟后,风力可达10级。这甚至让各国登山队掌握的天气预报出现冲突,同一天的天气,瑞士气象台预报是大风,而中国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是好天。

        10时35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在神圣的宣誓之后,队员们怀揣着一面崭新的国旗,沿着中绒布冰川石碛堆的小路向珠峰进发。与他们同行的还有3名高山摄像师和4名央视记者。

        由于途中要经过冰川、冰矶石、河流、冰裂逢、冰塔林等险恶的地形地貌,7个多小时后,队员们才陆续抵达6000米的二号营地。

        此时,从前进营地传下消息说,该营地的帐篷全部被几天前的大风暴撕烂,所幸的是帐篷内的高山物资丝毫无损。

        同时,4名实力超凡的夏尔巴人今天在前进营地与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之间顺利跑了一个往返,成功铺设了两个营地之间的电视光缆。

        5月12日风和日丽

        清晨8点30分,昨天已抵达6000米二号营地的队员开始向6500米的前进营地进发,午间时分,队员们陆续到达,然后在这里吃了一顿丰富的午餐,包括鸡汤、馄饨、鱼等。

        从行军状态来看,全体队员状况良好,按照原定计划,他们将在前进营地休整两天,然后继续上行,目前队内初步确定首批队员的冲顶时间为5月18日,而其他国家则表示要在这个时间之后冲顶,因此,中国队将成为首支向顶峰发起冲击的队伍。

        显然,这个决定需要一定勇气,因为来自气象方面的消息显示:18日后,产生于印度洋上空的热带风暴将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登陆,这会对珠峰地区的天气产生较大的影响。

        但中国队之所以不改变冲顶时间是因为中国队要比其他国家队庞大,一旦随便改变冲顶计划,将对后勤工作带来难以预计的影响。

        然而,中国队作为首支向顶峰发起冲击的队伍,必须提前修好从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到顶峰的突击道路。而最初关于突击营地以上路线的修路计划,拟定的是由罗塞尔队、埃里克队和瑞士队联合中国队共同来实施的。如今,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国队成了首支冲顶的队伍,其他队伍会不会因此坐而待机?明天,各国登山队将在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召开“国际高山协作协调会”,届时中国登山队副总指挥尼玛次仁将与其他登山队的负责人专门商讨此事。

        5月13日下午出现大风降雪天气 晚7时左右,珠峰被浓密的云雾笼罩,但在前进营地举行的“国际高山协作协调会”的会议气氛却十分热烈。

        因为此时,各国登山队又获得了可喜的天气预报:5月17日和18日是一次绝好的登顶时间,因此顺利达成共识,各国登山队联合力量,共同出资3000美元请夏尔巴人打通从海拔8300米至顶峰的登顶路线。

        此前,中国登山队的具体分组情况已经确定:A组为刘福勇、陈骏池,3名夏尔巴高山向导及高山摄像人员,共12人,明天在中国登山队副总指挥尼玛次仁的率领下出发,登顶时间为17~18日。B组队员是王石、梁群、李伟文、刘健、张梁和6名夏尔巴人,在队长罗申的带领下,将于5月19日离开6500米的前进营地,5月22日登顶。

        就在中国队决定具体分组的时候,他们收到了当天发生的两个“第一”的消息:

        凌晨,印度队11名队员从南坡成功登顶珠峰,成为今年第一支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队。

        晚7时,意大利队一行3人撤离珠峰大本营,成为今年攀登珠峰的团队中第一支撤营的队伍。

        5月14日大风 中国队A组队员离开前进营地向7028米的北坳营地进发。中韩联合登山队3名韩国队员和3名中国队员也离开营地向北坳营地进发。如果天气允许,他们将在15日继续向上攀登,进驻海拔7790米的四号营地。

        在中国这两支队伍向上进发时,其余大部分团队都在前进营地待机。

        5月15日大风 中国队前方指挥部临时作出决定:队员下撤至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等待天气好转,再行上攻。

        于是,中国登山队的A组队员紧急从7028米的北坳营地撤回了前进营地,同时,中韩联合登山队也返回了。

        据了解,昨日夜间,北坳营地刮起了10级以上的阵风,队员梁群的帐篷甚至被大风撕了,以至于她不得不提着睡袋合并到了别的帐篷中。一些队员还数次起来,在风中加固帐篷。

        天亮后,风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到12点左右,大风甚至袭入大本营,风力在七级以上。此时,中央气象台传来的预报显示,珠峰地区海拔7000米以上的大风天气至少要持续到5月19日。

        5月16日天气仍未好转,只是风要小一些 攀登珠峰的大部分团队继续在前进营地待机。但中韩联合登山队的3名韩国队员已离开前进营地向北坳营地进发。此外还有日本队的几名夏尔巴高山协作队员向8300米的突击营地运输物资。

        与此同时,中国登山队召开全体队员会议,重新调整分组阵容:原来在B组的梁群和李伟文夫妇被调回了刘福勇、陈骏池所在的A组,这样A组就由原来的2名队员变成了4名。具体情况是:攀登队长尼玛次仁,队员为刘福勇、陈骏池、梁群、李伟文、夏尔巴人3名、高山摄像3人、西藏登山学校学员2人。

        当天的会议决定,A组将于5月19日重新向上进发,赶在5月22日左右向顶峰发起冲击。

        5月17日 中国登协常务副主席李致新赶到前进营地,召开了全体会议。

        经过商议,冲顶队员的分组形式又一次进行了调整,原先在A组的刘福勇被调整到B组。这样,冲顶第一突击队的队员又回到了三人组合,即陈骏池及李伟文、梁群夫妇,队长为尼玛次仁;第二突击队则由其余4人组成,队长为罗申。

        同时,新的登顶计划确定,5月21日和22日分别为两组突击队的冲顶日。

        会上,队长王勇峰还宣读了关于执行新的登顶计划的五条纪律: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队长和指挥员有权根据行进中的新情况随时命令队员下撤:三、第一突击队负责建营修路、第二突击队负责第一队的接应工作;四、第一队在冲顶过程中的下撤时间由队长尼玛次仁决定,第二队实施冲顶时无论已经走到了哪里都必须赶在中午1点之前回撤;五、行进路途中必须以“安全第一”为原则,如果在路途中有同行的外国登山队需要支援,执行以支援为主,登顶从后的原则。

        5月18日 中午2点,冲顶第一突击队从前进营地向7028米的北坳营地攀登,并在4个多小时后进驻营地。

        北坳是珠峰和其北部章子峰之间的一道马鞍形的坳谷,路线虽不长,但攀登难度较大。这里堆积着深不可测的万年冰雪,潜伏着无数冰崩和雪崩结构,成为珠穆朗玛山中最危险的冰崩和雪崩地区。

        这里的最大坡度有70°,个别地段甚至垂直,像一座高耸的城墙屹立在珠穆朗玛峰的腰部,成为沿东绒布冰川地带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必经之地,被誉为珠穆朗玛的大门。

        对于这里的险要,曾经登顶珠峰的一名登山家这样描述:“由于受到海拔高、空气稀薄的严重影响,过去的三天,我们没怎么好好睡过;吃的只是少量的薄脆饼干。这造成身体严重脱水,皮肤青紫,氧气倒流到大脑、心脏和别的重要器官。攀登到7000米以上,即使带着瓶装氧气,仍然经受着繁重不堪的呼吸酷刑。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警告你后退。”

        5月19日 天气不错,队员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没有戴手套,这和前几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午10点30分,中国登山队A组队员整理好行装,出发前往海拔7790米营地。队员们在绳索的保护下缓缓向上攀登,半个小时后,到达海拔7300米的高度。

        在暖和而无风的天气中,队员向上行进的情绪十分高涨,陈骏池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列,个别队员甚至还脱掉了鸭绒衣向上行进。

        跟在陈骏池后面的是女队员梁群,接着是李伟文,身穿**登山服的尼玛次仁队长和西藏登山队的几名协作队员在后面保护。

        下午4点,A组队员到达了7790米营地。在这里他们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中央气象台发来的最新天气预报显示,5月21日在珠峰海拔8000米附近的地区,气温为-26℃~-30℃,风速为26米/秒~28米/秒,是一个绝佳的低风、和暖的登顶日。 5月20日 7790米的营地天气寒冷,风也比较大,为了队员的安全,原定今天上午10点30分向8300米的突击营地行进的出发时间被推迟。

        由于海拔7790米是三名登山队员此前到达的最高高度,所以陈骏池、梁群和李伟文三人都是向自己的一个更高的高度挑战,队员们在大风中每做一个动作都非常困难。

        11点,戴着防护镜和氧气面罩的队员出发了。下午5点25分左右,A组成员中三名高山摄像和三名高山协作以及队员陈骏池,率先到达了8300米的突击营地。大约半小时后A组成员全部到达。

        在这里他们获得了一个信息,日本队两名队员和三名夏尔巴人当天已经登顶成功。

        按照传统的登山方法,突击营地不应该设在8300米,而应该在8600米左右,因为从8600米到8848米的路程对登山者而言,难度较小一些,平均用时仅在4个小时左右,但近年来,随着现代登山装备的完善及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把突击营地设在了8300米。

        但这样的设营方式,对于本次这样一支业余级别,而且完全没有海拔8000米以上行走经验的队伍,带来的最大难题是:从海拔8300米向顶峰运动,至少需要10多个小时,而且在近期大风天气的作用下,这一段山脊附近的积雪均被吹光,大多形成了冰岩结合的路面,带着冰爪行走更增加了难度。

        这一段漫长的路程,对登顶队员体能和意志都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5月21日 冲顶开始。凌晨0点30分,5150米大本营、6500米前进营地、7028米北坳营地三方同时用对讲机呼叫8300米的A组队员启程,3点03分队伍准备完毕立即出发。

        6点50分队员到达第一台阶。两小时后尼玛次仁队长与本次行动总指挥王勇峰联络,他表示第二台阶有大风,能见度非常低,队员在艰难前进。队员们正在向第二台阶处的金属梯进发,这个被称为“中国梯子”的金属梯是中国登山队员在1975年时搭建的,同时也是各国探险家从北坳登顶的必经之路。虽然只有11级台阶,但在如此高海拔的地方攀登,队员们每抬一脚都要付出艰辛的代价。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位藏族高山摄像师扎西次仁和阿旺普布,之后是陈骏池、梁群以及尼玛次仁队长等人,队员们顺利通过“中国梯”,向顶峰迈出坚实一步。

        中午12点40分,中国登山队A组部分队员通过珠峰第二台阶,行动总指挥王勇峰预测A组将于50分钟后登顶。但此后由于气候原因影响了登顶的顺利进行,队员李伟文也因为身体异常,下撤到7028米的高度。

        胜利从13点40分开始,藏族高山摄像师扎西次仁、阿旺普布率先登上珠峰峰顶,尼玛次仁继两名协作人员后第三个成功登顶,此后不久旺堆、小普布和普布顿珠相继登顶成功,当30余分钟后陈骏池和梁群最终登顶成功,中国登山队A组7名队员成功完成了对世界之巅的“零距离接触”,队员们手中的五星红旗在珠峰迎风招展。

        整理:zhl201702

为什么高山上有旗云?

       珠穆朗玛峰,我们大家对它不会陌生,虽然我们没有攀登过,但是却知道它是世界第一高峰。6日下午,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举行出发仪式,30余名队员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向更高海拔出发,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顶行动正式开启。

       据了解,2020珠峰高程测量将综合运用GNSS卫星测量、精密水准测量、光电测距、雪深雷达测量、重力测量、天文测量、卫星遥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多种技术。其中,GNSS接收机、雪深雷达、气象测量和觇标等仪器都需要人携带至顶峰。

       珠峰高度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呢?

       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的成果可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研究。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和风速等数据,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GNSS测量、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的成果结合以前相关资料,不仅可以准确地分析目前地壳运动变化影响情况,同时也可为后续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建立提供准确的重力异常数据。重力测量成果可用于珠峰地区区域地球重力场模型的建立和冰川变化、地震、地壳运动等问题的研究。

       珠穆朗玛峰现在高度是多少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尼泊尔等国采用的雪盖高(总高)是8848米,与中国测绘工作者1975年的珠峰测量值一致;中国采用的是2005年中国国家测绘局测量的岩面高(裸高即地质高度)为8844.43米。2005年珠峰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的精确测定和公布,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严格的法定性,作为中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数据一直采用至今;在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公布新的珠峰海拔高程数据前,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使用依法公布的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数据8844.43米。

       01

        根据等温线等压线原理,北坡海拔7000米高度以上盛行上山风,它把海拔7000米高度以下冰雪升华的水汽输送向珠穆朗玛峰顶部,为旗云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旗云的概念首先由中国地理学家徐近之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指出,在珠穆朗玛峰顶峰,随风飘动的云带远望宛如一面旗帜飘挂在珠穆朗玛峰上空,故称为旗云。他认为,?从珠穆朗玛峰南面上升的湿润气流和强烈的西风相遇时,山头遂有向东伸出的旗状云?。观测研究表明,旗云是珠穆朗玛峰山头云的一种,由于它高挂在世界最高峰的山巅,随风飘动,可谓?世界最高风标?。

        在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7000米以上与海拔7000~5500米的下垫面迥然不同,前者主要为碎石表面,后者主要为冰雪表面。日出后,在海拔7000米以上,山坡表面气温大于相同高度上自由大气的温度。根据等温线等压线原理,北坡海拔7000米高度以上盛行上山风,它把海拔7000米高度以下冰雪升华的水汽输送向珠穆朗玛峰顶部,为山头云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那么,云在什么高度生成呢?前人总结出一个公式来计算云的凝结高度,它与气压层高度、气温、露点温度有关。根据1959年和1975年4月在北坡绒布寺站的无线电探空气象资料,4月该站上空400百帕气压层的月平均高度为7482米,平均气温为-24.2℃,平均露点温度为-33.2℃,平均气温随高度的递减率为每100米减少0.66℃。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计算得出,云的凝结高度差值为1364米。加上400百帕气压层的平均高度,得到云的凝结高度平均为8846米,与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米非常接近。

        由上可见,在日出日落前,生成的云正好位于珠穆朗玛峰峰顶附近,随风移动,远望,酷似一面旗帜在世界最高峰峰顶飘扬。旗云飘动的方向则取决于高空风的风向。

        与此相反,在日出前和日落后,由于没有阳光照射,在海拔7000米高度以上,碎石表面上的气温低于同高度上自由大气的气温,形成下山风,没有成云的条件,珠穆朗玛峰山头很难有山头云或旗云出现。珠穆朗玛峰旗云的变化有助于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的短期天气预报。

        在其他高山地区,一般说来,只要有相对孤立的山头,在一定的地表条件和环流条件下,有时也能够形成旗云。

       好了,关于“珠穆朗玛峰天气预报”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珠穆朗玛峰天气预报”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